紫水晶 V.S 黃水晶
水晶原本是無色透明的石英結晶.不過水晶形成的過程中.常有一些
其他礦物質或雜質進入水晶結構中
從礦物學或寶石學的角度來看,水晶泛指結晶完美、
無色透明的「石英」(quartz)晶體。石英在清朝末年
的中文文獻中稱為「科子」,就是 quartz 的音譯。
石英的化學組成是 SiO2,是二氧化矽礦物系列中最常見
的結晶,也是火成岩、沉積岩及變質岩中十分重要的礦物。
石英與水晶
一般石英不能成為水晶,主要是內部有微細的孔洞或裂隙
瑕疵。這些生長缺陷有時只是空孔,但有時被 H2O,
CO2 等流體充填,不過都十分微小,一般在微米到奈米
的尺度之間,因此肉眼無法觀察到。不過當波長 700
奈米(紅光)到 400 奈米(紫光)之間的可見光
照射這種石英晶體時,光線在石英晶體內部散射,
而無法直接折射出來,因此人們看到的是乳白色的
不透明石英晶體。但是如果石英內部的瑕疵含量甚低
,或甚至沒有任何瑕疵,光線便容易經由折射而穿透
石英晶體,這種結晶完美、無色透明的石英就是所謂的
水晶。
可見光進入不透明的乳白色石英和進入水晶之間的不同,
有點類似毛玻璃和透明玻璃對光線的差別效應,不同的是
石英的瑕疵大部分在晶體內部,而毛玻璃的在表面。
光線從不同角度照射透明玻璃,由於透明玻璃表面光滑
毫無瑕疵,結果都可完整地穿透。可是當光線從不同角度
照射毛玻璃時,穿透光在瑕疵表面的影響下不再平行,
而且互相干擾。因此隔著透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
景色,但透過毛玻璃,窗外景物就變得模糊不清了
紫水晶
水晶原本是無色透明的石英結晶,不過在天然水晶形成
的過程中.由於天然環境條件比實驗室人工晶體培育時的
化學條件複雜得多,常會有一些雜質進入水晶結構中。
水晶原是二氧化矽以矽氧四面體為基本單元的結晶,每一
個正四價的矽離子和 4 個負二價的氧離子鍵結組成
一個矽氧四面體,矽氧四面體之間以共用氧離子的關係
相連形成水晶的結構。
如果在石英晶體的生長過程中,有鐵元素進入水晶的結構中,
也就是有正三價的鐵離子取代 Si4+ 離子時,由於鐵離子
比矽離子少了一個正價,因此 Fe3+-O2− 之間的吸引力
(鍵結能力或鍵結強度)小於 Si4+-O2− 之間的吸引力。
如果又正好外來助緣,比如說天然輻射線存在而照射到這個
水晶時,和鐵雜質鍵結的氧離子外圍的電子,便有機會在外
來輻射能量的助力下逃脫鐵-氧的引力場。
少了一個電子的氧離子,也就是形成一個電洞(electron hole)
的氧離子,由於外圍電子軌域中只剩下一個未配對的電子會吸收
長波可見光而成為激態,呈現出紫光、藍光波段的短波可見光,
而成為紫水晶(amethyst)。由於逸脫的電子不會跑得很遠,
多半仍停留在附近,因此紫水晶若經過太陽光長久照射或加熱
之後,部分逃脫的電子會回到原來的電洞位置,造成紫水晶
的紫色色調變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佩戴紫水晶飾品時不宜
做日光浴的主要原因。
目前人工合成紫水晶的方法,是在培育石英晶體時加入少量
鐵離子(比如用 FeCl3)
,生成含微量鐵雜質的水晶。這時尚不會有紫色出現,必須使用
X射線或 γ 射線照射方能產生紫色的水晶。自然界的輻射劑量
雖然很低,但是由於經過千百萬年的地質時間累積,一樣可以
形成美麗動人的天然紫水晶。火成岩體內包含許多放射性元素,
像是鈾、釷、鐳、銣、鍶、乃至於鉀,都是天然輻射線的重要來源。
黃水晶
水晶成為黃色,主要也是三價鐵雜質造成的。不過和紫水晶不同的是,
黃水晶的色澤和電洞無關,而是鐵雜質的顏色。我們知道二價鐵離子
呈現綠色,而三價鐵離子呈現黃色,黃水晶的黃色就是三價鐵離子的
顏色。如果把紫水晶以人工方法加熱,改變鐵離子的電洞成色結構,
紫水晶就轉變成黃水晶。天然黃水晶常常和紫水晶產在同一個地區,
一般認為這些黃水晶其實是紫水晶受到地熱或附近火成岩體,乃至
於岩漿的熱力作用而形成的。
紫水晶之所以被人工加熱成為黃水晶,除了天然黃水晶並不多見,
價格較高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黃水晶常被用來冒充黃玉
(topaz)。黃玉也稱黃精,化學組成是
Al2SiO4(OH,F)2,是一種呈現優雅酒黃色的高檔寶石,售價遠遠
超越黃水晶。分辨黃玉和黃水晶並不難,主要在於黃玉具有較大
的密度 3.4 ~ 3.6 g/cm3,以及較高的折射率 1.618 ~ 1.627。
所以一般市面上見到的黃水晶洞幾乎是經加熱二次燒製而成.如果
是原礦黃水晶數量是少之又少價格也昂貴
- Feb 25 Tue 2020 16:59
紫水晶批發-- 紫水晶.v.s 黃水晶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